Sunday, June 03, 2007

Facebook 與網路平台

David Sacks 在 TechCrunch 針對 Facebook 新平台的專文

Sacks 認為 Facebook 新平台為入口網站(Portal)提出了新的解答─以分享為主的資訊解決方案。


The advantage of this approach is that it makes it relatively effortless for users to access a world of information that is both increasingly comprehensive and personal to them. Even if all this information were available through search (and it’s not), search actually requires work; the user must know what they’re looking for and type it in. Then they must parse the results to determine which are valuable, labor which is not shared and reused by others. By contrast, Facebook requires no work once your network is set up. Your friends push information to you that is likely to be useful, and if not you can tune your preferences until it is. Facebook promises a kind of Socratic knowledge: it tells users things they didn’t even think to ask.


在 Sacks 看來,分享所帶來的資訊分享,大大降低了使用者面臨資訊負載過重時的資訊搜索與過濾工作。

在以瀏覽(browse)為主的資訊方案下,資訊很簡單地攤在使用者前面。一旦資訊量大到一個程度,使用者勢必要透過搜尋(search),以便在資訊汪洋中找到所需的目標。然而,即使是如此,瀏覽與搜尋基本上都忽略了使用者的主動角色。使用者的經驗與努力(effort)是可以被分享,進而發揮擴大整個系統的功能。使用者的資訊經驗可以供其它使用者參考與使用。再者,進行搜尋時,使用者先得就搜尋的項目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因為搜尋需要提供關鍵詞。無法提供正確關鍵詞,就無法利用搜尋取得所需資訊。另外,分享也能對使用者提出不在使用者原先搜尋範圍內的新資訊項目。

雖然有人認為以人際網路產生的資訊分享,並不如想像中那麼有用(useful)。然而,我認為這一點忽略了以人際關係網路做為資訊解決方案另一個重要關鍵。

除了基於人際關係產生的基本資訊分享之外,由於人際網路平台重視使用者在資訊搜尋、組合、過濾等操作上的能動性,並加以利用,人際關係平台上的資訊呈現與瀏覽行為,也因為添加了這個元素而變得完全不同。資訊不再是單純的資訊,而是經過使用者整理(digest)過的結構化資訊。

Sacks 以 Yahoo!, Google 與 Facebook 三者劃出入口網站的三個階段─瀏覽、搜尋與分享。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認為 Yahoo!, Google 與 Facebook 的劃分倒不如視為網路平台的階段性演變─媒體平台、資訊平台、人際平台。媒體平台重版面、pageview,資訊平台重視資訊搜尋的涵蓋面與精確度,人際平台則看重使用者的聯接與分享關係。

Moreover, as each new application gains acceptance, it enriches the overall value of the network and makes it incrementally more likely that the next application will be tried. Much of what we know as “Web 2.0″ will eventually be rebuilt on top of Facebook.


人際平台容易流於無聊空洞。一旦無法提供重要的應用軟體與資訊,很容易就會讓使用者厭倦。現在網路上可見的 social network 網站,大部份都會針對某個主題做為基礎,在其上建構使用者人際網路。Facebook 將人際網路開放出來供外界在上面建構應用軟體的做法,等於是先提供基礎建設出來,邀請各方人馬進駐豐富這個人際網路。

與其說這三種不同平台世代交替,這三種平台事實上是相互共存。這幾年來,我們已經見識過資訊平台的搜尋,為網路帶來的影響。接下來,人際平台究竟會讓網路呈現何種新的面貌,則仍有待觀察。Facebook 踏出的這一步,令人期待。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