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pril 06, 2006

tonytakitani

看村上春樹的東西也有幾年了,從來沒想過他的作品會有電影化的一天。也許總覺得他的東西相當難以映像化,過份強調氛圍堆砌的文字,影像也許很難傳神地表達。不過卻已經活生生地有了這麼一部東尼瓏谷。我甚至不太記得村上有這麼一篇小說,在看到片名時努力回想著看過的村上,東尼瓏谷這個名字依舊沒能想起來。據說是一篇短篇的樣子,根據簡介是這麼說的。電影開始的幾分鐘,慢慢地,小說的影子浮現出來,是的,沒錯,我看過這麼一篇村上的短篇小說。越到後面,小說的存在感越清楚,這一切全都來自宮澤理惠的出場,她的演出恰如其份地勾起小說裡的角色印象。我突然覺得這個角色應當就是讓宮澤理惠演出的。女主角是東尼的妻子,像是為了要填滿內心巨大空洞般,近乎病態地購買看見的所有衣服。「只要是美麗的衣服,我通通想買下來。」她這麼說。但在予觀者的感受上,其實並沒有幾分病態的印象,感覺這樣子程度買衣服本身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一般,那樣的購買法。而相對應的,宮澤理惠的演出的確確實地讓觀眾感覺到了那一種自然。在這一點上,演出是極為自然而成功的。在男女主角的對比上,很容易地會傾向女主角的演出,會給予較高的評價。演技自然而生動,流暢不造作,許多方面有欲言又止的,間接而飽滿的呈現。

旁白與劇中人對白交錯,雖然想藉此烘托一種孤獨感,但是效果並不如想像。某些時候甚至有打擾觀看動線的嫌疑,讓人有種錯置感。對白或許不是這部片的核心,動作、場景與角色的肢體往往佔有更大的篇幅,相當比重的對白由旁白擔綱,用低沉而虛弱的嗓音,希望將觀者帶往預設的氛圍中。然而,或許真正的孤獨並不是用虛弱可以呈現,其中有更深更廣的東西,因此這樣的預設也無法達成其目標。留白佔去電影的大半,空置的佈景,沒有語言點綴解釋,給了逽大的空虛感。

像是滿懷冤屈般的臉,東尼的臉長得這個樣子,比起成年的東尼,童年的東尼更加地讓人覺得,那才應該是東尼的樣子。有這樣的感覺。沉默而靜謐,村上的主角似乎從來就不是聒噪的人。東尼是爵士樂手的兒子,一向孤獨地生活,孤獨地長大成人,跟父親總有著距離。「他不是天生的父親,我也不是天生的兒子。」東尼這麼說。兒時的東尼在臉上有著看得出來的堅強神色,穩定,能處理自己所有事,不需要別人擔心的,那樣的氣息。在成年的東尼臉上卻失去了這樣的東西,這樣的東尼是頗令人失望的。

每個人似乎都有自己孤獨活著的那一個部份,不論是不是被眾人包圍或是慣於獨處,人活著是為了什麼,總有許多的空虛等在前面,往前走能不能填滿這空虛,或者只能繼續地空虛下去。每個人似乎都在找自己的答案,村上的作品也在這層意義上讓人得到共鳴。就像是在異地聽著爵士樂聲,反覆地聽著某首樂曲,在某個夜晚的廚房餐桌上突然流淚那樣。這樣的電影會讓人反覆地思索著自己的存在。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